九月很快过去,十月天气渐凉,京都发生了两件不算大也不算小的事。第一件,西宋来和亲的惜月郡主嫁给睿王做了侧妃,消息一出许多人喧然,其中有那消息灵通的道,原来睿王几次巧遇惜月郡主,被其才情美貌所引,因此求了皇帝赐婚。文玉却觉得此事蹊跷,恐怕没有众人口中传的那样简单,私问问李辰景事情的内幕,李辰景只对其笑道,你日后自会知晓,现在还不是时候,别的却不肯多说,秘密异常,越而将文玉胃口吊得高高的,搁那寻思了两日没个头绪,只觉得应有李辰景的手笔在内,也就放在了一边。另一件事则是大理寺准备重新当年沈星弦一案,这件事也只是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涟漪,普通百姓谁问这些。这是一桩二十多年前的谋杀案,当年查到一半因涉案之人沈星弦病死狱中,就不了了之,匆匆结了案。时隔这么长时间被人提起,那些官场老油子们不由得嗅出,朝中似后要变天了,这件案子真要查下去定小不了,不知又有多少人要因此丧命了。
这样的事出来,文玉即使不在朝堂也有所耳闻,想到吴凤起决定重入仕时的打算,不由得十分关注此事,还特意向李辰景打听了事情重查的经过,毕竟现在是他在执掌大理寺,没他许可没皇帝点头这事怎么能重查。
李辰景的说辞就简单多了,只道是大理寺寺丞们在整理往年旧宗时,发现此案并没审理清楚,只因当事人的死就匆匆结了案,最终也没个定论,于是报与他知晓,他觉此事可大可小,于是在皇帝面前提了提,虽然时隔久远,还是庆仁帝做王爷时的事,但对沈星弦一件却很有印象,主要是沈星弦的身份太特殊了,三元及第,百年难遇,当年神武帝亲点的状元,二十几岁的年纪,精才绝艳,又一表人才,初封状元时跨马游街,多少世家女子趋之若鹜,其炙手程度甚至超过了皇子们,怎奈沈状元心高气傲愣是一个没看上,反而自请旨意去了瞳峪县那么不起眼的一个小县任县令,令一众对他拭目以待的官员瞠目结舌,觉得这沈状元确实与众不同,放着大好前程不要,放着好好京官不做,跑去那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后来又落得那样的下场,怎不令人嘘唏。
当时庆仁帝还是个王爷,当先帝下令不再追究此事时,因事不关己他自不会为了一个不相关的人,惹得先皇不快,只仍对沈星弦感到遗憾,如今有人重提此事,勾起了心中旧事,触动了他,于是下令给大理寺,继续追查下去,理应查明真相给天下人,给沈星弦一个交待,不能这么不清不楚地就了结了。有了皇帝的命令,大理寺定然全力以赴。只不知这事会牵扯到哪些人?文玉对此忧心匆匆,女人的直觉告诉她,此事牵涉不能小了。时隔这么多年,就算有了皇帝的命令,人证、物证哪又这么好找的,只怕真要追查下去万分艰难。不过李辰景好似对这事很有信心,只在文玉跟前说了一句,事情若没有丝毫眉目,他怎会这样大大咧咧报到皇帝面前去,那不是自找麻烦吗,令文玉眼前一亮,待要多问,李辰景却又绝口不再提此事。
虽只是侧妃,但因惜月一国郡主的身份,又有礼部操持筹备,睿王与她的婚礼很是热闹,排场不比娶正妃差什么。只是如此一来,睿王妃的日子只怕更不好过了。原来一个苗侧妃已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如今又来了一个身份更为贵重,更年青漂亮的侧妃,还不把她挤到旮旯里去,等多人都抱着看戏的心情看待睿王府的事。文玉则对睿王妃动了恻隐之心,只不过一个可怜女人罢了。同时也奇怪,睿王妃娘家怎么说也是显赫一时的静北候府,即使她的父亲老静北候不在了,风光不如以前,保致于被睿王如此不当回事,偏要这样落她的脸。
还是回伯父家时,范夫人解了她的惑。原来睿王妃虽是老静北候的嫡女,但母亲早逝,继母对她不闻不问,老静北候又长年征战在外,等老静北候意识到长女到了婚配年龄时,睿王妃已是快二十岁的老姑娘了,且长相又一般,再开始择婿已是高不成低不就,老静北候本就觉得对不起这个女儿,更不舍女婚事上委屈了长女,如此又蹉跎了近一年,后来静北候旧伤复发,先皇来探望于她,听他生平还有什么心愿未了,他就说了自己人长女的婚事,先帝想着老静北候年轻时为自己南征北战,立下那么多汗马功劳,如今却为自己的长女嫁不出去发愁,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将其指给了自己的孙子即现今的睿亲王,睿亲王可要比睿王妃还要小三岁呢,可因了是皇祖父赐婚,哪有他说不的地,不论高兴与否,婚期一到就举行了婚礼。娶回来一看,长相一般就算了,还木讷的要命,没一点风情,更不要说什么当家主母的气势了,堂堂候府的嫡出小姐还不如小门小户出来的,可是当时老静北候和先皇都在,即使睿王心里不喜,面子情还是做做的,没两年老静北候和先皇相继去逝,这下睿王连面子都不做了,
直接无视睿王妃,后又纳了个颜色更好的苗侧妃,更是一年到头都不踏足睿王妃的院子半步。吴贤妃对这个木讷的儿媳也不喜欢,也就随着儿子去了,后来苗侧妃为睿王生了个儿子,吴贤妃就拿她当她当正经儿媳对待了。好在先皇在时,睿王妃普为睿王生下一女,有个女儿陪伴左右,至少睿王妃的日子还有个盼头,不然......,讲到最后范夫人都不忍继续说下去了。
“那她娘家也不替她出头?”文玉问道。
“别提娘家了,老静北候夫人只生了睿王妃一个就撒手去了,现在的静北候是她继母所生,不是一个娘生的,又没什么感情,怎么会为她出这个头,再说她继母一直认为睿王妃能嫁给睿王是抢了她继妹的亲,一直都不待见,巴不得她生活不如意呢,又怎么允许自己儿子替她出头。”
那她的命也太不好了!文玉不由叹道。这样一个出身都能把日子过成这样!其实要文玉说这也怪睿王妃自己不争气,出嫁前堂堂候府嫡出大小姐,出嫁后是堂堂亲王妃,就算得不到丈夫宠爱,只要她拿出嫡女和王妃的作派,也不至于将自己逼到如此境地!估计她女儿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了。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又联想到张皇后的侄女,郯国公世子的嫡出大小姐张秋棠,她与睿王妃的身世何其相像,只不知那样一个聪明能干明人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文玉不知道的是,此时被她惦记的张秋棠也在想着同样的问题。上次恒王选妃的事已然落定,自己没那个福气,继母、继妹没事就拿这个说事,嘲讽于她,即使面上不显,她心里也不舒服,谁乐意被人嘲讽呢。自己这样的日子也不知要过多久?怕就怕继母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将自己许了人家,那自己这一辈子就别想有出头之日了。不行,自己不能坐以待毙,总得想个办法多与外面接触接触才好。可继续不带自己出去,她一个大家小姐轻易出不得门,怎么办呢。
幸好,她虽不大出门,但闺中好姐妹还有几个,而陆如嫣就是其中一个。于是她经常写贴子邀请那些小姐妹来家做客,这一点郯国公世子夫人不好拦着。
间接地张秋棠也打听到不少适龄青年才俊的信息,门第高的、特别优秀的她不敢想,倒不是她身份配不上,而是怕继母那关过不去,好的,继母不要留给她亲生闺女呢,怎么可能便宜了自己呢,只能往稍差一些的人家中关注,不过还真有那么一家被她看中了。原来那日陆如嫣跟着自己二嫂来郯国公府,与张秋棠闲聊了半日,说到自己的亲事,道姑母给自己提了一门亲,只是离京都较远,也是江南有名望的人家,被提那位公子是个举子,长相人品都还不错,只是连考了两次都没考中进士,过了婚期,家人怕他下次再不中,更不好说亲了,于张罗先给他将亲事办了。姑母认为是一桩好亲,就跟陆老夫人和陆二太太提了,没想到婆媳二人根本看不上那家的家势,又听说考了两次也没考中,可见学问一般、没什么前途为由,将亲事给推了。说着无意,听者有心,那户人家姓邱,张秋棠以前也听人提过,说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家风很正,只是近几年没出过什么人物,家势渐微,离京都又远,一些人家看不上也很正常。
可这样的人家不是正适合自己吗?
即使张秋棠觉得这是一户不错的人家,也得有人上家里来提才成,自己总不能自报家门让人来家里提亲吧。可亲戚里头,又有哪个靠得住的。姑母张皇后虽对自己还行,也只止于面上,娘家的事她很少插手。爹爹平日只想着公务,连内院都少回,心里哪还会记得这个长女的亲事,就算记得只怕也只会拿亲事换利益。还有母亲留下的那些嫁妆,这些年一直在继母手中管着,那些出息估计也成了她的私房,自己要出嫁,少不得将嫁妆收回,到时只怕她会不舍,只不定在自己亲事上使什么绊子。
胡思乱想间她想起了自己另一个姑母,嫁给永平候府二爷的张氏,谢安的母亲。因谢安花钱手面太宽,张氏没少为钱的事操心,可谢安是自己的独子,张氏宁可自己苦点也不愿委屈了儿子,除了溺爱儿子这一点,张氏为人处事倒也算可圈可点,据说与张秋棠的生母生前关系不错,偶尔见了她还问长问短。若是她在爹爹或祖父面前提一提,那是最好不过了。
不知张秋棠用了什么法子,总之将自己的意思通过第三人之口告诉了张氏,张氏也怜惜这个自幼丧母的侄女,可有世子嫂子在前,有些事她不好过问,只是事关自己侄女亲事,她这个做姑母的也是可以关心一二的。一次回家省亲时,当着兄嫂的面问起了张秋棠的婚事,郯国公世子才想起大女儿的亲事至今未订,当下就嘱咐妻子好好帮张秋棠寻个夫婿,并让妹妹也留意一下,是否有合意的青年才俊。
如此一来,张秋棠的亲事就提上了日程,可挑来挑去,有些个在外人看来还不错的对象,却没一个入得郯国公世子妃眼的,不是那个相貌不行,就是这个学问不好,总之都不合意。张秋棠也知是继母故意为之,所为不过是不想自己好而已。没过几天,世家之间有流言流出,道郯国公世子妃为了独吞郯国公世子原配的嫁妆,故意不给继女找夫婿。这样一来,一向好面子的郯国公世子不乐意了,不仅将世子夫人呵斥了一顿,连张秋棠的亲事也不让她管了。
不出几日,张秋棠的亲事就订了下来,就是之前陆家姑奶奶给陆如嫣提的那个江南邱家。邱公子因了两次会试,年纪不小了,所以婚期订得很紧。也不知是郯国公世子良心发现还是怎么的,不仅将原配的嫁妆如数给了长女,还另给了她两万两银的陪嫁,不光出乎张秋棠意料之外,更是将世子夫人气个仰倒。对于这样的好事,张秋棠自不会往外推,笑盈盈收了。出嫁之前将母亲陪嫁中的但凡不好搬运的物件都送到一个母亲留给她的一个两近院子中,将物件连院子一起送给了姑母张氏,算是报答了张氏对自己的援助。
当然这事是在张秋棠远嫁之后才传出来的,郯国公世子夫人为此还向张氏讨要这个院子,那院子已转至张氏名下,张氏又有张秋棠的手书,世子夫人也拿她无法,况且老国公还在,她也不敢因此胡闹,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不咽也得咽下这口气,早知如此,还不如自己老老实实给继女找户人家,说不定那院子就是自己的了,不过此时说什么都晚了。当然碍于双方身份,这种事也仅限于张家内部人知道,不管是张氏要了侄女院子,还是世子夫讨要院子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自不会让外人知道。
等那邱公子后来中了进士,张秋棠随夫君返回京都的时候,因女儿婚事不顺悠心的陆二太太肠子都悔青了,当然这是后话。
给读者的话:
点个赞、送个推荐、顺便收藏一下下,会让我很有动力的。